创新的关键在人才,人才的重要着力点在教育。当前,如何持续提升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,厚植创新人才成长沃土,值得研究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的创新人才培育取得了巨大成就。依据《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(2022)》,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.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.4万人年,稳居世界首位,拥有全球规模巨大的理工科毕业生,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的数量从2014年的111人次增长到2022年的1169人次。不过,我国也面临着原始创新人才稀缺和基础研究滞后的问题,数字化人才依然短缺。
培育创新人才,应推进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,创建稳定而富有吸引力的创新人才服务环境。优化人才引进和支持政策,营造尊重知识、尊重人才、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。加大科技基础设施投资,建设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、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,促进科研成果转化,为科技人才学习、交流和合作搭建交流平台。通过科技展示、艺术展览、文化讲座等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持续供给,丰富科研人员精神世界,打破学科壁垒,促进跨界交流,催生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。
培养创新人才,要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化,努力提升全体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。坚持走标准化促进均衡化的道路,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。通过优化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,改造升级图书馆、博物馆、文化馆、剧院等文化基础设施,打造“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”,精准化、社群化推送公共服务,保障人民群众读书、看报、看电视、上网,以及进行公共文化鉴赏、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基本权益。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、完善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,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高技能、高素质的劳动者。
发展创新人才中环股份股票,更应提升公共服务的数字化能力。推进5G技术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在相关领域应用,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,建设海量的文化资源数据库,繁荣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。打造在线教育资源,让偏远地区青少年接触到高质量课程,通过STEM在线教学课程增强人们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。建设虚拟展馆、未来博物馆、未来景区等新业态,促进文化产品迭代升级,提供沉浸式体验,催生服务“数字社会”的科技人才。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章秀英)